第145章_梦断三国
笔趣阁 > 梦断三国 > 第145章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145章

  “长文何以来迟?”刘备已为人主多年,虽然想要出城迎接表示自己的诚意,但却被庞统拦下——人主需谦虚,但更要有威势!

  是故刘备只是在城墙之上等着,而不是亲自出城。

  “家族在彼,不得不留,今朝家族西迁,群亦只得随行。”陈群本来对刘备不太看好,但是现在刘备已经成为了三大霸主之一,这让陈群不得不重新评估刘备了。

  “哈哈……长文来此,可有何好策与孤?”刘备大笑道,但是开口却就是考校,毕竟现在不是昔日那个被追的四处奔走的刘备了。不会因为是个人才就需要提足相迎。

  “不知汉王可曾听说魏王之举?”陈群没有直接回答刘备的问题,而是另外抛出了自己的问题。

  “可是求贤令?”刘备眉头微皱。求贤令一出,着实让刘备心痛不已,大批的人才向魏国进发,而若是强留的话,估计影响会更不好;若是不强留,不远说,五年之内,魏国国势必定大盛,而汉国为衰败,就算之前曹艹说与自己结盟来对付更年轻的孙策,但是之后呢?一旦孙策真的败亡了,自己这边估计也就彻底的毁了……

  “正是!”陈群淡淡的笑道,“一纸求贤令,着实是一招釜底抽薪之策!不仅是汉国,就连吴国的一些人也纷纷涌入魏国。长此以往,魏国之盛不远矣!”

  “长文可有何妙策与孤?”见陈群如此淡然,刘备心中一动,立刻换上谦虚的表情。

  “群不才,敢问汉王,这天下人才是寒门多耶?士家多耶?”

  “自是士家。”这事儿很明显,最多的存书是在皇宫,但是在这战乱之时,洛阳皇宫已经被烧作满地狼藉,其中的藏书自然也就没了。那么剩下的都在哪儿?自是士家手中!不可否认,世界上有那些天才般的存在,在某些方面只消一年的光景就可以达到常人数年甚至数十年的努力,但若是有书的话,常人也有可能变成一个人才——不是大才的人才。那么手中握有天下大部分书籍的世家之中,能够产生人才的可能性要远远大于寒门子弟!

  “群有一选拔办法,名唤曰九品中正制……”陈群幽幽的说出了自己的对策。

  “何为九品中正?”

  “先在各郡、各州设置中正。州郡中正只能由本地人充当,且多由现任中央官员兼任。任中正者本身一般是九品中的二品即上品。郡中正初由各郡长官推选,晋时改由州中正荐举,中正的任命权掌握在司徒府。州郡中正都设有属员。一般人物可由属员评议,重要人物则由中正亲自评议。

  中正的职权主要是评议人物,其标准有三:家世(被评者的族望和父祖官爵)、道德、才能。中正对人物的道德、才能只作概括性的评语,称为“状”。中正根据家世、才德的评论,对人物作出高下的品定,称为“品”。品共分为九等,即上上、上中、上下、中上、中中、中下、下上、下中、下下。但类别却只有上品和下品。一品无人能得,形同虚设,故二品实为最高品。三品西晋初尚可算高品(上品),以后降为卑品(下品)。

  中正评议结果上交司徒府复核批准,然后送吏部作为选官的根据。中正评定的品第又称“乡品”,和被评者的仕途密切相关。任官者其官品必须与其乡品相适应,乡品高者做官的起点(又称“起家官”)往往为“清官”,升迁也较快,受人尊重,乡品卑者做官的起点往往为“浊官”,升迁也慢,受人轻视。

  中正评议人物照例3年调整一次,但中正对所评议人物也可随时予以升品或降品。一个人的乡品升降后,官品及居官之清浊也往往随之变动。为了提高中正的权威,政府还禁止被评者诉讼枉曲。但中正如定品违法,政府要追查其责任。”

  陈群话音刚落,庞统就在旁边给刘备使眼色。

  本要应下的刘备见状只得先令人将陈氏一族接入到城中,之后单独唤庞统入内。

  “士元可是觉得这九品中正有何不妥?”

  “此策一出,则天下名为大王所有,实为世家把持!”庞统眼中闪过一丝的忌惮,“陈长文此策听起来不错,但若是长久以往,则皇威难再,国将不国……”

  “若非士元提醒,孤险些应下!”刘备听完庞统的述说,这才惊出一身的冷汗。

  “不过若是略作修改,倒是可行……”庞统嘴角笑笑,说道。

  “哦?”刘备见庞统嘴角露出的坏笑,心里忍不住抽抽一下——每次庞统露出这种笑容,肯定会有人倒霉!匈奴那次的瘟疫不是天灾,而是人为!那些被抓的人都是得了瘟疫的人!而之所以看起来还很正常,乃是庞统喂其吃了续命的药!每人身上最少耗费了五金!一千四百余人就是七千多金!七千多金换了三万匈奴大军全军覆没。值不值那要看刘备心中的天平如何倾斜了……

  三日后,九品中正制颁布,只不过不全是陈群所言。

  寒门子弟最高可到四品,而世家最低可到七品!这样就给了寒门子弟一个希望,也给了世家一个压力——只要你真的有才华,就算你是寒门子弟,也可以凌驾于一些世家子弟之上,就算你是世家,若是一个白痴,那么只要你不怕丢人,那么久给你个安慰奖,七品!

  不得不说,庞统这一改端的是狠毒至极!给了世家些许甜头,但却不会将甜头尽数给了。较之求贤令来说,世家有一些优势可言。但是更多的还是要靠才能。

  陈群脸色有些发黑,但是却也不能再说,再说的话,为世家争来的可能不是好处了……

  九品中正制较之求贤令更正式一些,而世家也更沾一些光,所以世家子弟更多的是向汉国,而寒门中则多数奔向魏国,那么吴国呢?难道就这样眼睁睁的看着人才流失?

  当然不可能!早在曹艹颁布求贤令的时候,张战已经考虑到了另一个选拔人才的政策——科举制!但是因为对这个不太熟悉,所以只是将大概说了说,然后就把其余的事情交给了任劳任怨的老黄牛——诸葛亮和徐庶同志。之后又有另一头老黄牛周瑜同时的强势加盟,再加上顾雍,蒋琬(老黄还是把弟子带过来了。)等人的联合讨论,最终在九品中正制出来的一个月后,吴国全新选拔人才的政策也新鲜出炉——科举制!

  科举考试的常设科目主要有墨义、贴经、策问、诗赋、经意,明算。

  墨义,就是围绕经义及注释所出的简单问答题。在一张卷子中,这类题目往往多达30至50道。口试则是口头回答与墨义同类的问题。

  帖经,有如现代试卷的填空与默写。考官从经书中选取一页,摘其中一行印在试卷上。根据这一行文字,考生要填写出与之相联系的上下文。

  策问,即议论。依据考官提出的有关经义或政事问题,考生发表见解,提出对策。策问所及范围较广,有政治、教育、生产、管理等,比起帖经、墨义来难度更大,有的也还有一些实用价值。

  诗赋,就是写诗,以此来考究考生的文学功底。

  经义,是围绕书义理展开的议论,以此来考究考生的自我思考能力。

  明算,就是考察考生的术学能力。

  科举分为童生试,乡试,会试和最后的殿试。

  童生试通过者为秀才,秀才可见官不拜。

  乡试通过者为举人,举人可赋税减半。

  会试通过者为进士,进士可直接谏言弹劾郡守以下的官员,若属实,则赏田十亩。

  童生试三年两次,乡试,会试,殿试均是三年一次。

  乡试第一名为解元,二到十名为亚元。

  会试第一名叫会员,择取前三百名为进士。

  殿试前三名为状元,榜样,探花。

  得解元,会元,状元者,称为连中三元!连中三元者将由吴王亲自接见考核,并酌情授予州刺史或别驾一职。前五十名为县令。

  状元可自行选择郡守到刺史之间的官职,榜眼可自行选择郡做郡守。探花可为一军别驾。任期三年为限,视成绩着以升迁。当然名称什么的是由张战定下的,但是具体的细节却是由诸葛亮等人设定的。

  而之后不久,张战又推出了一项新的东西,这项东西吸引了世人的眼球……

  正文第五十四章高新科技引领时代潮流

  互联网更新时间:2014-9-510:03:02本章字数

  吴国推出了一项新活动——欢乐大派送!

  “由于建安二十七年是吴王先祖,兵圣孙武诞辰七百五十周年,是故吴国将举行盛大的庆典活动——

  第一,三年一次的科举考试将在这三年每年一次,以示庆祝,之后会恢复到三年一次。

  第二,童生试第一名,奖励千钱;解元奖励三千钱,亚元千五钱;会元五千钱,进士三千钱。状元赏万钱,榜眼八千钱,探花六千钱。前五十名赏钱五千。连中三元者额外奖励十金!

  第三,凡进入到殿试的三百人,在建邺期间,统一住宿。期间伙食由吴王宫中厨师为其做饭!未中者为其提供路费返乡!

  第四,科举考试乃是选拔人才的大事,如发现作弊行为,一经确认,立刻取消考生考试资格!且禁止其十年之内参与科举!

  第五——最终解释权归吴王所有……

  天下熙熙,皆为利来;天下攘攘,皆为利往!

  这五条除了第五条中的解释权是什么东东让人费解外,其余的都看懂了——只要你有才,只要你才华横溢,足以傲视群雄,那么数不清的钱,权都将瞬间到手!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bqgo.cc。笔趣阁手机版:https://m.bqgo.cc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